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高校应主动作为
作者:在线查重系统 发表时间:2024-03-05 10:25:53 浏览次数:642
原标题: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高校应主动作为
高校是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的高地,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等短板与瓶颈。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这一重要指示,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高校要积极对接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大基础研究原创技术攻关,完善协同联动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匹配度、科技创新的贡献度、社会服务的显示度,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精准对接,技术资本与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顺畅流动以及教育与科技、产业、人才的相互赋能。
一是在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中提高人才培养的匹配度,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精准对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需求匹配不够紧密,新型学科专业缺乏,一些培养方案、教材体系、教学方式滞后于行业产业实际,亟须优化布局、深化改革。为此,高校要快速响应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物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需要,推动传统学科专业迭代升级,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布局具有跨界、前沿、未来特征的专业,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同时,邀请科研院所、企业单位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顶岗实习实训、项目孵化等训练,深化场景式、项目式教学模式和育人机制改革,充分掌握产业前沿技术,推动“岗课赛证”融通,解决好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关系,大力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精准对接、有效配置和相互促进。
二是在加强原创技术攻关中提高科技创新的贡献度,实现技术资本与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顺畅流动。近年来,高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单位联合共建了一系列产业学院、研究院、创新中心、产学研基地等合作载体,为推动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些平台还存在发展定位不清、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市场运作能力不强等问题,亟待加强知识流动和创新。为此,高校要优化整合原有产学研机构,激发内在潜力,开展有组织科研,瞄准国家战略和企业急需,成立工作专班,与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协同建立创新联合体,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让创新和创造力竞相奔涌,力争产出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力和行业产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推动技术资本与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顺畅流动。政府也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审批环节,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同时,高校要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职称评聘条件,破解科研人员不想、不愿转化的动力不足问题。
三是在完善协同联动机制中提高社会服务的显示度,实现教育与科技、产业、人才的相互赋能。由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工作人员分属不同单位,时常出现信息沟通不及时、利益分配不合理、协作合力不够强等问题,亟须畅通联络和有效协同。为此,高校要探索实施联合创新中心科研攻关模式、项目经理制模式、专业基金产业孵化模式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强化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方专长,满足各方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技术指导、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需求,形成创新共同体。同时,做好各方在合作中的分工及利益分配,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强化科研人员激励中的知识价值导向,充分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管理的价值。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构建多方共建联动机制,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推动教育与科技、产业、人才相互支撑和相互赋能,实现各方面的协同联动、深度融合。
(作者:宫辉,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光明日报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