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生成!AI轻松搞定万字论文,是辅助还是作弊?
作者:在线查重系统 发表时间:2024-10-01 21:58:48 浏览次数:31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关键的问题”“后台数据管理的重点,是管理后台数据”“如果一个人不胖,那一定是个瘦子”……
大话、空话、套话、车轱辘话……这一两年,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发现,自己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里,AI写作的痕迹越来越明显。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随着一些学校开始检测论文的AI率,更吊诡的现象出现了:学生会用AI,把“AI率”降到规定比例之下。
用AI写论文,用AI检测论文的AI率,再用AI把AI率降下去。有人开玩笑说,“毕业论文的致谢,最该感谢的是AI”。
AI写论文,是辅助还是作弊?学术论文,AI参与的边界在哪里?浪潮到来,如何建立起新的规范?这些都是学术界如今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当AI“入侵”大学论文
去年,正在北京某大学法学院读博的小范发现,在写论文时用上AI,能大大缩短写稿时间。
之前,对她来说,一篇上万字的论文,从确定题目到完成初稿,起码要三个月甚至大半年。但用上AI辅助后,能节省20%-30%的时间。
通常下笔之前,最重要的是阅读文献。AI仿佛一个抓手,小范把PDF版的论文上传后,原本要读半个小时的文献,在几秒钟之内就可以被拆解成一个个核心观点,清楚直观,几分钟便能读完。
小范分享了她电脑里最常打开的一个文档,里面写满了她总结出来的“AI驯化指令”。她会经常在网上搜索,如何更好地向ChatGPT提出问题,以便得到更准确的回答。
AI对论文的帮助,不仅体现在人文社科领域。正在某985高校读博的阿土,主要研究方向是算力与电力协同优化。据她观察,身边几乎每个理工科的同学都会不同程度地借助AI完成论文。
因为研究过程中会涉及到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方法,阿土会用AI找课题灵感,“虽然最后生成的代码80%都经不起细究,但还是能从中窥得一些思路。”
此外,一些AI大模型还具备处理图像内容的能力,这对于需要进行大量数据分析的阿土来说,无疑更加省时省力。不过阿土始终认为,AI只是在使用已有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创造性,所以她只会借助它来检索文献、提炼重点,减轻一些机械工作。
在社交平台上,不难看到使用AI代写整篇论文的大学生。在一篇名为《挑战100%AI完成毕业论文成功》的帖文中,一位网友表示,尽管自己的论文100%由AI完成,但“二辩名单和重大问题名单中没有我……学校没查AI率,如果真查就用AI降重”。
该网友详细地分享了AI创作论文的过程:文字上,可以把筛选过的有效资料输入给AI,让它总结提炼;模型和代码,则可以全权交由AI处理,只需做简单的修改;甚至最终的参考文献,也让AI根据文章内容自己查找,或者“自由创作”文献名称。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论文放心地交给AI。毕竟,AI在给出准确答案的同时,也会“胡乱输出”内容,令人难辨真假。
南开大学博三学生小杨就认为,AI辅助写作的效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很多材料看着像那么回事,却是AI自己编的。它还会编造很多看似有道理的观点,但我找不到相应的数据和事例。”
是辅助还是作弊?
高校教师们也逐渐感受到了AI的“入侵”。
北京某985高校讲师小魏在审看和修改学生论文时发现,由AI生成的论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出现“假大空的车轱辘话”。“遣词造句半天也提炼不出一个明显的观点,而且文字晦涩难读。而观点和语言,恰恰又是评价学术论文最重要的两个维度。”
小魏所在的电力研究领域,算是实操性很强的工科。设计实验、做实验这些实操,AI无法代劳,而论文里的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结论等文字部分就成了AI的“重灾区”。
更让老师们感到无奈的是,通常来说,一篇论文的致谢往往是最感性走心、最有“人情味儿”的部分,但现实情况是,连这部分,很多学生都要找AI代劳,只留下一些官方的、空洞的文字。
西南地区某高校老师代佳感慨道,以前看学生论文,看到语句不通的、用大白话的、语言过于生活化的,会感到生气;但现在看到,第一反应是“松一口气”,“至少说明是自己写的”。
在小魏看来,对于学术研究,AI技术本身肯定是大有帮助的,但问题在于如何使用AI,以及使用到什么程度。
她和同事们希望学生能保持一定的判断力,即便用AI润色语言,也一定要注意学术论文的规范和逻辑,多做调整修改。同时,她也不希望学生过于依赖AI提供的思路框架,“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就麻烦了,学术研究里,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事实上,更大的争议还在于,当研究和写作过度依赖AI,而非自己独立完成,算不算一种学术不端?
虽然在今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中,并没有明确地把人工智能代写纳入学术不端行为,但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代写论文肯定是违背学术的基本精神的”,因为根本无法体现作者自己的创造性以及对论文的贡献程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也认为,AI代写整篇论文的行为属于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与传统的找人代写并无二致。因为AI代写需要使用海量的文本数据,生成的文本内容很容易与现有作品雷同,产生侵犯著作权等法律风险。
除了学术诚信的问题,AI写作还存在信息泄露的隐患。在读博士生小安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的实验项目涉及到一些企业的财务数据,如果让AI来做数据分析,“数据泄露出去怎么办?”
厘清边界
如今,作为一种技术,AI的普及应用已难以阻挡。因此,学术界如何制定相关规则,规范AI写作才是关键。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梁正认为,首先应该明确AI辅助与AI代写之间的边界。
“AI可以用于整理研究文献和提供写作思路,还可以代替人完成一些低难度、重复性的工作,比如制作表格、PPT;但不能用于生成整篇论文,否则将被视为学术不端行为。”
今年以来,福州大学、湖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也出台规定,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占比进行检测。
小魏所在的高校就已明确引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检测服务系统”,对所有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小杨也发现,很多学术期刊已经在投稿页面标注出了关于AI使用的要求。
北京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冉乃彦则提出了一种更为灵活的应对策略。他认为,应该在论文评审时,具体细致地考查作者的创造。
“AI只能利用已有知识回答问题,而最珍贵的,是盘活这些知识,创造出新的想法和观点。”他建议,大学可以增加专家面试环节,专家根据论文提出问题,和作者展开讨论。通过专家深入个别研究,确定学生论文使用AI的界限和范围。
技术带来的变化,每一代人都要面对,要想确保学术论文的质量,还得从源头做起。
高校教师小魏认为,在新的技术环境之下,老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导师应该和学生多沟通,抓准学术的创新点;学生论文的不同研究阶段,老师都应该多指导,而不是到了要交稿时才想起来问几句。”
“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科研是一场长跑,不能光靠AI来‘临时抱佛脚’。读史料、做田野调查、跑数据、做实验,永远是人要做、人该做的事。”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